【诗词微塾】诗词的表现手法
图片
图片
诗词微塾
图片
诗词的表现手法
渲染和烘托
概念
渲染是对环境景物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正面描写,以突出形象的手法。烘托是从侧面着意描写,作为陪衬,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的过程。
判断方式
虽然概念中渲染是正面而烘托是侧面,但实际上,渲染和烘托都是侧面描写时使用的手法,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衬托主要描写对象。比如“蝉噪林愈静,鸟鸣山更幽”“僧敲月下门,月出惊山鸟”等以闹衬静,就是烘托的运用。
衬托和对比
概念
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,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。有正衬和反衬两种,如《秦罗敷》中借行者、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是人烘托人;《琵琶行》中三次写江中之月,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、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、孤独、悲伤等心情,是物烘托人。
对比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,使其特性更加鲜明。
比兴
比兴实际上就是比喻,运用在诗歌中就叫做比兴。诗歌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。若通篇贯穿着一种比兴的意象,就形成象征。
象征
象征指通过特定的、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,表现某种概念、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,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某种相似的特点。例如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。
联想和想象
多为浪漫主义诗人采用。判断标准是如果诗人描写了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,那就是联想和想象的用法。如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,在诗中大篇幅地描绘了梦境、仙境、仙人,借以表达自己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。
借景抒情
属间接抒情的一种,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。如杜牧《泊秦淮》“烟笼寒水月笼沙,夜泊秦淮近酒家。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《后庭花》”,诗歌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抒情,情景交融,浑然一体。
托物言志
属间接抒情的一种,把要抒发的感情、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。如虞世南《咏蝉》“垂緌饮清露,流响出疏桐。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”,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品格高尚的人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,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。
情景交融
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,使诗歌达到“物我合一”分不清哪是“景”,哪是“情”的境界。如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此中有真意,欲辩已忘言”。
动静结合
指对人、事、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。如“月黑见渔灯,孤光一点萤。微微风簇浪,散作满河星”。
以动衬静
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,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,渲染反衬出静态,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。
乐景写哀
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,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,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、凄楚的情绪。
以景结情
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,戛然而止,转为写景,以景代情作结,使得诗歌“此时无情胜有情”,显得意犹未尽。
借古讽今
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,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。
用典
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,一般采用明用、暗用、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:
明用典故
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,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。如苏轼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“持节云中,何日遣冯唐?”,明用《史记·冯唐列传》中的故事,以魏尚自况,希望有人为自己保荐,委以重任。
暗用典故
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,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,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。例如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的末句“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”,暗用了《楚辞·东君》“举长矢兮射天狼”的典故。
正用典故
如李白《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》“蓬莱文章建安骨,中间小谢又清发”,以典代人,通过文章既赞李云,也自赞。
反用典故
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,如辛弃疾的《满江红·送李正之提刑入蜀》,首句化用李白《蜀道难》中的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”,将其概括为“蜀道登天”。
虚实结合
现实的景、事与想象的景、事互相映衬,交织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。诗歌中的虚包括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、已逝之景之境、设想的未来之境。如“寒蝉凄切,对长亭晚,骤雨初歇。都门帐饮无绪,留恋处兰舟催发。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咽”,虚实结合,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。
图片
本文转载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